很黄很湿18以免费视频,办公室爆乳女秘在线看免费,无码国产福利片免费看,中文字幕精品无码2021

疫情之年,上海進博會向世界傳遞“特別信息”

2020-11-06 17:32 來源:新華社

 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題:疫情之年,上海進博會向世界傳遞“特別信息”

  新華社記者

  2020年11月4日,上海國家會展中心,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大幕如約開啟。

  面對仍舊嚴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,面對罕見大幅下挫的世界經濟,中國開放的腳步未曾停下,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的壓艙石。

  人們不禁想問:如期而至的上海進博會在疫情之年向世界展示了什么?

  疫情控制后經濟迅速復蘇

  入境參展參會人員落實健康申明、核酸檢測和隔離觀察;展區內不零售冷凍生鮮食品,禁止試吃未經“全熟加工”的冷凍生鮮食品;在場館各處張貼防疫宣傳海報、播放防疫視頻……此次進博會,確保疫情防控不松懈是組織者面對的頭等大事。

  世界500強企業米其林今年首次參展進博會。米其林中國區總裁、首席執行官偉書杰回憶,年初在疫情非常嚴峻的背景下,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把簽約過程改為線上,而“這只是中國防控疫情諸多舉措的一個縮影”。

  今年初,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的發展步調,多國暫停或取消大型國際展會。第三屆進博會如約而至背后,是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帶來的信心與底氣。

  “在減少出門并避免人員聚集的前提下,進博會找到了一個智能的數字化解決方案,體現了組織者的智慧。”偉書杰說。

  在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,中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成果,同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。

 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“轉正”,其中對外貿易額增長0.7%,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.2%。這是控制疫情和統籌增長的成功范例。

  偉書杰說,米其林參加進博會,不僅是看好進博會這個平臺,更是對中國以及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。“無論是企業團體、還是社會各界,都急需像進博會這樣的平臺來恢復經濟、增強信心。”

  市場開放力度不減

  作為連續三年組織、協助日本企業參展進博會的機構,日本貿易振興機構(JETRO)見證著越來越多日本企業通過進博會打開中國市場。

  JETRO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水田賢治介紹,今年進博會,JETRO組織了156家日本企業集中參展。不僅企業數量較第二屆有所增多,集中參展面積也相應擴大。

  “盡管疫情影響了國際人員往來,但不少日本企業借助線上線下融合的商務模式,以及通過其在華代表處或代理商參展。”水田賢治說,他期待更多日本企業共享中國擴大開放的紅利。

  全國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由40條減到33條,自由貿易試驗區由18個增至21個,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、深圳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實施方案發布實施,中國在上屆進博會上宣布的擴大對外開放系列舉措全面落實……

  今年以來,盡管面對諸多困難與挑戰,中國擴大開放的腳步沒有停止。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,愿同各國一道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  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“回頭率”超70%,平均展覽面積比上屆增加14%;30個最不發達國家參展,展覽面積超4000平方米;數十家企業連續簽約未來三屆……在中國搭建的進博舞臺上,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企業參與、分享著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帶來的機遇。

  “如今,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相連。沒有什么可以改變我們在中國繼續深耕的信心。”連續第三年參加進博會的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讓-保羅·安鞏說。

  滿足新發展格局需要

 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,對“十四五”時期和2035年的遠景發展作出謀劃。

  中國明確了這樣一份“施工圖”: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

  這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,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,以各國共同利益為重,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,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。

  “很多公司都對進博會非常感興趣,就在第三屆進博會召開前一周,還在不斷有企業聯系我們,迫切希望能參展。”英國新任駐華大使吳若蘭說,這體現了進博會對英國企業的強大吸引力。

  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,雙邊貿易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要重要。”她認為,“‘雙循環’理念正符合中國強勁的市場需求和英國的出口需求,雙方形成互補,可以相互促進。”

  偉書杰則認為:“中國提出的‘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’的新發展格局,將給中國經濟裝配上兩個強大‘引擎’。”

  中國有14億人口,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,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廣闊市場。預計未來10年,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。

  偉書杰說,中國促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,能為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,有助于穩定全球企業信心。長遠來看,我們需要可持續的世界經濟,而開放合作能讓其更加堅韌、更具抗風險能力。(記者齊菲、秦華江、何曦悅、許曉青、陳愛平)

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(名稱:中國經濟網,id:ourcecn)

查看余下全文
(責任編輯:羅燕)